专业导游:孙林教授
Q1: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A1:以数字经济与全球化发展为背景,聚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数字化实务操作及技术融合应用。具体包括:国际贸易规则、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金融与投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在贸易中的实践(如智能供应链、数字支付)、国际商法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适应性调整、数据驱动的贸易分析与决策等。
Q2:本专业有哪些研究方向?
A2:一是传统国际贸易:涵盖跨境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基础方向。二是数智贸易(新增方向):涵盖数字贸易学与人工智能经济学、机器学习在贸易分析中的应用、智能供应链管理与区块链技术、数字治理与国际商法融合等。
Q3:主要课程有哪些?
A3:学生需学习三部分课程:一是通识课程,二是学科基础课程,三是专业课。通识核心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跨境电子商务。数智特色课程:数字贸易学、人工智能经济学、机器学习与社会科学应用、文本分析与Python应用、智能供应链管理、贸易大数据分析与STATA应用。实践融合课程:行业企业共建课《国际贸易实务》;科研训练、跨境电子商务实验等。
Q4:本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A4:1、学科交叉能力:兼具经济学思维与数字技术敏感度,适应“贸易+技术”复合需求。2、数据分析素养:掌握Python、STATA等工具,能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商业洞见。3、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关注全球贸易数字化趋势,具备跨文化沟通与前沿问题研究能力。4、实践导向:熟悉跨境电商、智能供应链等真实场景,快速响应行业变革。
Q5:本专业就业去向和就业前景(就业率、出国率)?
A5:2019—2024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毕业生446人,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3.95%,居省内同类专业前茅,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37.66%,其中,126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硕士研究生,占比31.59%;42位学生选择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留学,占本科毕业生比例9.41%;大部分毕业生在外贸公司、跨境电商平台、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等从事金融类、国际贸易类等相关工作。
Q6:本专业的人才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哪些作用?
A6:根据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2021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全国689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中排名第3。我们为社会培养了具有国际化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经贸人才。
Q7:我们的培养优势在哪里?
A7:
1. 学科融合创新:全国首批开设“数智贸易”方向,整合经济学与人工智能课程,形成“理论-技术-场景”三维培养体系。
2. 校企深度协同:与数字贸易平台、金融机构共建实务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强化实战能力。
3. 科研能力贯通:通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科研训练》等课程,构建从数据分析到论文写作的完整科研链条。
4. 国际化资源:双语/全英课程占比高(如《国际贸易文献选读(英)》),对接国际经贸规则与数字治理前沿。
5. 就业适配性强:课程覆盖跨境电商、智能供应链等新兴产业需求,毕业生可无缝对接数字贸易平台、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等高增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