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教授话专业---海洋学院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6-08 浏览次数: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专业导游:丁玉庭,教授(食品工程与质量控制研究所所长)

Q1: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专业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的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食品营养健康与安全控制等。

Q2:主要课程有哪些?

本专业主要开设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分析、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工程新技术、食品安全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食品检验检疫学、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免疫学、食品毒理学等。

Q3: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专业综合性强,对学生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化学基础好且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对于团队合作意识强且密切关注食品行业,对食品安全、营养、加工有较高热情的同学热烈欢迎。

Q4:本专业的人才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哪些作用?

本专业人才肩负着食品建设规划、卫生安全监督与检测、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营养调配、绿色食品的开发、健康食品的安全检测和流通食品的安全监督管理,负责餐桌上的安全、食品生产和流通中的质量安全控制,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着巨大作用。

Q5: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拥有50%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团队,秉承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的先进教育理念,具备以人才市场为导向的课程培养设置,为国内外著名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一大批优秀人才并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Q6:本专业学生的今后毕业去向?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到政府规划和设计部门、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从事食品建设规划、卫生安全监督与检测、工程设计、产品研发、食品质量品质控制、安全分析检测、质量监督管理等工作。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专业名称:海洋技术(海洋资源工程与环境保护)

专业导游:张国亮,教授(学科负责人,副院长)

Q1: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用“化”的手段处理“水”的问题。“化”包括化学、化工,又重点突出“膜”的特色;“水”指以水资源开发、水环境保护的涉海开发共性问题,而非传统海洋类专业所强调的海上调查、实践。

在膜分离与水处理领域已形成三大研究方向。包括:(1)膜分离技术(膜材料与制备技术、膜分离过程、集成膜装备及应用技术);(2)饮用水净化与海水淡化及资源化;(3)污水和废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等。

Q2:主要课程有哪些?

专业人才培养以“水”(海水)、“化”(海洋化学化工)工程化、精英化人才培养为特色,以“海洋生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人才培养主线。相应的主要课程为: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环境化学、海水淡化与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工艺学、海洋生化工程、水与废水处理工程学、膜技术与分离工程、电渗析工程学、海洋专用新材料、海洋化工设备及防腐、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海洋环境监测及评价、海洋规划与管理、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化工原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Q3: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这是个综合性强、交叉性的专业,因此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其中喜欢化学和材料的学生更为适合。作为工科专业,实验和工程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动手能力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当然,只要学生踏实肯学,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对(水)海洋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有极大的热情和使命感,海洋技术专业都是非常欢迎的。

Q4:本专业的人才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哪些作用?

专业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浙江省五水共治战略,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清洁生产需求。

接受海洋技术和化学、化工技术的系统训练后,专业学生能够初步解决海洋生化资源、能源、材料生产与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能够承担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中水回用、(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海)水污染防治、海洋生物资源工业化开发及应用、工业废水处理、(海洋)环境监测保护及修复等相关行业领域的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咨询和教育等工作。

Q5: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专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领衔,是浙江省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海洋研究院、膜分离与水科学技术中心、海洋与环境化工研究所等高水平研究平台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在膜科学、水科学的人才培养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合作、交流频繁。

专业人才培养以“水、化(膜)”作为核心,毕业生在治污水、保供水、抓节水领域就业渠道宽广。

Q6:本专业的学生今后毕业去向?

学生直接就业去向为(海洋)生化产品开发、(海)水环境保护、(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水处理等领域。

     选择深造的同学进入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及高校,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研究所、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培养)及本校等。